三次发声,三重共振!为电影的未来

发布日期:2025-10-11 23:46    点击次数:113

前不久,2025吴天明青年电影展“首作之上·荣誉推选”单元随着青年电影之夜的落幕正式结束。数日以来,15位青年导演携他们的首部长片,在银幕上留下真诚与热烈的印记。

观众与产业嘉宾在观影与交流中,共同见证着新一代创作者如何以镜头回应现实、以故事抚慰人心。此刻的收官,既意味着一段展映的结束,但更是一段永恒创作的开始,一次对未来的鼓励,一次青年电影力量的集结与奔涌。

颁奖典礼上,值得关注的一个奖项是“新媒体选择荣誉”是由19家媒体共同推选,最终颁给《翠湖》《一息尚存》《爷爷奶奶那些事》这三部电影。

最让人动容的是方励导演在台上念出的那段颁奖词:

从发现到发声,这是媒体的意义,也是电影的意义。当下青年导演所深思的、所表达的,我们看到了、听到了,也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能听到。接下来我们要颁发的这个“新媒体选择荣誉”,就是寄托了媒体与吴天明青年电影展对青年影人的发现者、未来电影的守望者共同的期许。

展开剩余92%

在这段时间里,总共19家媒体认真观看竞赛单元电影,欣赏青年导演的创作热情、崭新表达和人文关怀,并在巨大阅片量的支持下,最终遴选出更有表现力度、思想深度,更有市场潜力、口碑价值的3部电影。

我们希望在这些影片未来的市场征途中,为它们至少点亮三度回响:一次为初心作注脚,一次为前路添声息,一次为观众与影像之间搭建更深的桥梁。三次发声,三重共振,皆是我们与媒体们守望与陪伴的承诺。

有电影的地方,就会有观众;有观看的过程,就必然会生长出思考与追问。银幕上的故事从不止步于放映的刹那,它在灯光亮起之后,延展成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回响。

每场放映后,青年导演直面观众的提问与反馈,在一次次的对话中,他们的作品获得新的注解,也让观众们成为创作旅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每一部获得荣誉的影片,都是观众选择的结果。

《翠湖》

观众·最喜爱影片

新媒体选择荣誉

知乎·昂扬首作荣誉

推选理由:这是一部故事真挚动人、制作精湛的影片,它是从一位家住昆明翠湖畔的丧偶老人的视角出发,讲述一段抚平三代人情感创伤和重构家庭纽带的故事。《翠湖》以细腻柔软的笔触,抵达了广大观众的内心,在影展期间获得观众评审最热烈的情感共鸣与最广泛的喜爱。

映后回声:《翠湖》映后对谈中,导演卞灼分享创作缘起是因重读外公日记而生发剧本灵感;制片人关南回忆初读四万字剧本时的震撼,并强调三代人群像的扎实刻画;演员毛珍禧与摄影师朱捷则讲述了与影片的缘分和投入。影片以固定机位凸显人物关系和家庭氛围,摄影师更将“外婆视角”的意象融入到构图当中。

宋洋、李嘉鑫等嘉宾盛赞影片“流畅内敛”“真切代入”,观众提问涉及老人孤独、男性角色缺席与演员年龄感等,导演回应细节多源于外公日记,删减男性戏份是为聚焦三姐妹的阶层关系,并融入演员特质实现共创。导演还强调生活的荒诞自带幽默,希望观众在孤独与对立中仍能感受温情与治愈。

映后观众分享亲人离世的共鸣,引导演动情落泪,演员毛珍禧亦以自身经历呼吁“多一点耐心对待家人”。整场交流展现影片真实、动人的力量,也印证其超越银幕的情感感染力。

《一息尚存》

新媒体选择特别荣誉

索德博格·宣发助力特别荣誉

观众·最喜爱男演员--刘裕龙

推选理由:《一息尚存》是一部独角戏,一部充满产业潜力的出色影片,尤其是刘裕龙在影片中以富有层次和爆发力的精湛表演,成功塑造了深入人心的形象,其表演独角戏的出色光芒征服了所有观众,成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灵魂。

映后回声:《一息尚存》作为一部仅由一名演员撑起的密闭空间灾难悬疑片,导演陈俊霖以实验性手法完成创作,六年间靠自筹资金在仓库拍摄,连“炒土”制造扬尘的细节都力求真实;主演刘裕龙在极端环境中承受身心考验,将孤立无援的紧张与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在灾难与悬疑的双重线索中,探讨人物在剥离社会标签后的本性与选择,并以蚂蚁、蜘蛛、萤火虫等自然意象折射生命脆弱与对自由的渴望。整体交流呈现出主创对类型片极致化探索的勇气,以及他们让更多观众体验这段独特沉浸旅途的真诚愿望。

《爷爷奶奶那些事》

专业评审·最具艺术价值影片

新媒体选择特别荣誉

观众·最具话题共鸣影片

观众·最喜爱女性人物--邓桂英

推选理由:以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现实关怀,讲述奶奶80岁时执意和爷爷离婚,结束了六十年的包办婚姻,这一具有特殊性的真实故事激发了大众评审广泛讨论的与思考,作品超越银幕,成为了与观众连接的重要密码。

映后回声:制片人郑泉表示,最令她感动的是“最受欢迎女性角色”荣誉与“最具艺术价值”荣誉:前者是国内外影展少有颁给纪录片拍摄对象的奖项,这不仅是对影片中邓桂英奶奶的认可,更是对纪录片拍摄对象鲜活生命力的致敬;后者则彰显真实影像的力量,给予纪录片创作者新的信心。

她强调,影展为导演与观众、媒体和产业的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平台,让团队在推广与发行方面获得新的启发。映后与观众的互动也进一步拓展了影片的意义,使其远远超越了个体叙事,折射出普遍的家庭情感与社会共鸣。

《当瓶子转动时》

专业评审·荣誉推选影片

观众·最佳观影体验

推选理由:两位旅人的一段生命旅程,在宗教、伦理、文明和大自然间提炼出史诗意义,非凡影像的质感勾勒出心灵的孤独与无常的残酷。该片以极致的视听语言、创新的叙事节奏与沉浸的情感张力,为观众带来无与伦比的沉浸感与酣畅淋漓的欣赏体验。

映后回声:导演洛旦分享了剧本从疫情期间筹备到完成拍摄的过程,并强调诗歌部分经历了长时间的调整,其中既有藏地诗人创作也有海外诗句的拼合,最终呈现出的是开放多义的表达。制片人陈彩云回忆与作品的结缘,指出影片不仅延续了藏地文化意象,同时因人物关系的普适性与流浪诗人的真实身份而展现出鲜明的现代感。

与此同时,洛旦也解释影片中的白马象征着藏族宇宙观中的死亡意象,也寄托精神层面的联系;失忆与流浪诗人角色源自现实原型的启发;结尾的处理将在后期进一步调整。整体映后交流中,影片的诗性风格、跨越地域的普适主题与现代精神气质成为核心讨论的亮点。

《在少女花影下》

专业评审·荣誉推选导演--张惠斌

专业评审·荣誉推选女演员--杨欣

推选理由:以岭南画派的细密画风,娓娓地展现出一个花季少女在父母、同窗及男友间一幕幕貌似“日常”的生活,引领观众步步惊心地揭开不堪的伤疤,向死而生自我救赎。导演打破了年轻创作者自怜自哀的舒适圈,以反转生活的故事拷问人生,用娴熟的视听语言解码困境。

演员杨欣第一次演戏却如同老手般的老练,她在不动声色的表象下,精准诠释层层折叠的复杂心绪, 相当程度地拓展叙事的现代性,让角色直抵人心。

映后回声:在映后交流环节,导演张惠斌回忆道,影片在疫情期间仓促完成,剧组成员大多通过线上招募,这也赋予作品独特的“纪录片式”质感。执行制片郑淼鑫补充说,许多群戏的调度充满即兴与意外的真实感。

影片以女性视角塑造“非典型广东少女”,用偷窥式镜头和刻意保持距离的视觉风格,传达她始终处于局外的处境;而在叙事上,则大量地运用“省略”和“留白”,以此尊重观众们的观影体验。影片的整体结构受到巴赫音乐的启发,在古典韵味中融入实验探索。

在映后交流中,张惠斌还进一步谈及角色的心理创伤与家庭裂痕,回应了他对青春与亲情主题的独特思考。整场对话展现了影片在创作方法与叙事风格上的探索精神,也体现出青年导演勇于尝试、敢于实践的姿态。

《二十四味》

专业评审·最具市场潜力影片

专业评审·荣誉推选男演员--钟镇涛

和声创影·后期支持特别荣誉

推选理由:影片以岭南最寻常的二十四味凉茶为题,道出充满人生百味的故事。浓烈的岭南风情贯穿始终,少女充满苦涩的成长回忆与父母之间苦中带甜的情感拉扯,带给观众非常五味杂陈的体验。演员钟镇涛与张艾嘉都贡献出他们从影以来所罕见的角色风貌,让观众重新认识他们的同时,来感受这个地道的广东故事。

映后回声:在影片映后的交流中,导演黄绮玲分享创作灵感源自其表妹家庭故事,并以少女四月的视角展开叙事,呈现出三代人之间复杂的情感与纠葛。她强调影片并非父女和解的故事,而是四月在面对缺席与背叛时,逐渐地学会与自己和解,并体会到“生活是过出来的”。

观众的提问围绕角色主视角、父母情感的展现、床戏与情感真实、父亲死亡的设定以及厌食症的隐喻展开,导演在回应中透露了对中老年人情感需求的关注,以及家庭创伤如何影响子女们的成长。她特别提到演员张艾嘉、钟镇涛在诠释角色时投入真实情感,甚至在激烈对手戏中出现受伤的情况。

整体交流氛围真挚,观众普遍关注影片如何通过个人故事折射出普遍的家庭困境与代际情感缺口,而导演则强调影片试图直面残酷却真实的情感处境,留下对爱、遗憾与和解的深刻思考。

《一百五十秒》

观众·最期待新人导演--杨少博

推选理由:首作《一百五十秒》展现出非凡导演才华、独特美学风格与成熟掌控力,讲述两名艺术体操运动员在备赛过程中命运的交织,及她们在伤痛与梦想、关怀与摩擦、集体荣誉与个人追求等困境中做出的坚定选择。影片具有很强烈的代入感,让我们无比确信并期待其未来将为华语影坛带来更多惊喜。

映后回声:《一百五十秒》映后交流中,导演杨少博分享拍摄缘起是偶然接触省艺术体操队而萌生记录冲动,制片人亦坦言低成本制作的艰辛与团队身兼多职的坚持;演员虽没能出席,但导演透露通过长期跟拍与她们建立深厚信任,甚至双胞胎队员的真实状态成为叙事焦点。

影片以观察式镜头捕捉训练日常与赛事瞬间,摄影师更是将运动员视角融入临场构图。观众们盛赞影片触动人心、真实有力,提问涉及体育体制差异、铜牌队伍的价值与拍摄伦理等问题,导演回应称选择陕西队既是现实条件限制也是主动叙事选择,而删减比赛现场画面则是为了强化日常训练的厚重感,并强调"第三名的故事同样值得被看见"。

映后多位观众分享运动员亲属经历,引发现场对体育教育价值的讨论,制片人亦呼吁"多关注非冠军的付出"。整场交流既展现了纪录片创作的现实挑战,也印证了体育故事跨越银幕的情感共鸣。

《不会说话的水怪》

和声创影·后期支持特别荣誉

推选理由:《不会说话的水怪》是以“特种兵式”的速度完成全片创作,却在未竟的工序中展现出极大的生长空间。它的手持影像里,蕴含着潮汕地域的湿润气息与青年困境的灼热张力,而真正让人期待的,是尚未完全成型的后期:调色将赋予画面更清晰的呼吸,混音与原创配乐将让旅途的孤独与冲突更加震耳心弦。

正是在这种未完成的状态下,影片展示了潜能的张力。它呼唤产业与观众的支持,也呼唤创作者在未来作品中不断自我超越。我们授予荣誉,不仅是肯定当下的诚意与勇气,更是见证一个正在酝酿、必将成熟的影像之声。

映后回声:导演韩果真在映后交流中直言本片是一次“特种兵式”的速成创作:他于9月辞职、仅留四个月窗口筹备,12月中旬开机、月底在17天内以手持机完成拍摄;选角更是经历高强度、曾面试近百位演员。

创作缘起源自2023年训练营的命题,以及他在潮汕踩点时对地方文化与景观的直觉契合——片中妈祖文化、潮湿闷热的地域气质与从北向南的公路叙事,共同构成了故事的叙事与美学基础。后期制片杨倩透露,当前仍为工作版,重点任务是调色、声音混音与原创配乐,团队期待产业与观众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导演也坦承灯光与成本受限,表示将于后期和后续作品中改进。

面对观众关于叙事节奏、画面与某些情欲表述的反馈,韩果真回应这些片段是服务于人物的动机,会在剪辑与尺度上再打磨,并强调影片核心并非被拍摄地的便利性所主导,而是探讨当代青年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抉择与生存方式——以纹身师为代表,提出“与其后悔,不如现在去做”的命题。整场交流既呈现出影片的创作艰苦与诚意,也明确了后期完善与面向观众调整的方向。

评委会还特别提及了两部风格各异的作品。《舞林录》以勇敢的姿态冒犯经典电影语言,将剧情片、纪录片与自媒体混融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电影“介面”;《再见萤火虫》则以孩童的眼睛观察山林寺庙的灵动与童真友情,如清风般抚平现实的浮躁,折射出纯净与梦想。这些特别提及不仅是重要的鼓励,也是对青年导演们未来道路的召唤。

而此外,扎西青朋、多杰当主导演的《第三个孩子》,燕文薪导演的《如父如母》,陈想导演的《无尽之旅》,朱宇导演的《沃野》,廖卓导演的《大力有奇迹》也在映后与观众们进行了深度交流。

导演们分享各自作品背后的创作契机与现实关怀,既有源自他们个体生命经验的真切书写,也有对各种社会议题的敏锐回应。观众们从叙事风格、人物塑造到文化语境展开提问与互动,使影片的意义在放映之外得到进一步延伸。这些交流展现出青年导演们的多元创作面貌,同时为未来的传播与合作打开了新的可能。

电影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是时间流转中最温柔也最锋利的见证;青年电影则更是一种蓬勃的召唤,它以不惧失败的勇气与尚待雕琢的锋芒,揭示现实世界的裂隙,描摹美好生命的丰饶。青年创作者们在有限的条件中努力创造无限的可能,这些作品不仅回应当下,更为未来的影像书写奠基。

正如“首作之上”所昭示的,这些首部长片并非终点,而是青年导演与世界展开对话的起点。每一次光影闪烁,都是对理想与现实的凝视;每一次观众的回声,都是对未来旅程的召唤。吴天明青年电影展“首作之上·荣誉推选”的产业放映正是在这一瞬间见证了青年电影的锐意与潜力,让我们看见他们在奔涌之后,如何继续向着更辽阔的天地发光、发声。

整理| 看死君;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发布于:北京市